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前沿聚焦    正文
【聚焦“双一流”】我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及方案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京京 来源:科教文汇 发布时间:2023-04-25 阅读次数:

一、引 言

2015年,“双一流”战略正式成为国家战略;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强调,各省级政府在“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中拥有统筹权,同时对“双一流”高校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管理、组织实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公开发布了“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执行文本,对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国内各地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政策的文本分析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30个省级行政单位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方案或实施意见,用ROST软件进行文本分析,梳理政策的共性特征,形成各省级政府“双一流”建设政策社会网络分析图谱(见图1)。


对各省级政府“双一流”建设政策中出现的高频词进行统计分析,过滤无意义词汇后,得出表1。

(一)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政策的重中之重

通过图1、表1可见,“学科”占据了绝对的中心节点位置,并与其他关键词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高校”“建设”“特色”“创新”等关键词位于图谱中次重要的网络节点,并同“学科”形成了密切的关联。可以得出结论,“学科建设”是各省级政府进行“双一流”建设的中心环节。

(二)将“创新”“发展”作为内部驱动力

各省级政府的政策文本普遍重视“创新”“发展”。政策普遍强调以改革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支持创新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一是在各省级政府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普遍强调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发展等。创新驱动型理念成为价值统领。二是创新让高校成为“双一流”建设的真正主体,使高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使高校更好地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将“人才”纳入战略规划

“人才”这一关键词占据重要比例,且在社会网络分析图谱中与其他网络节点的联系也较为紧密,因此也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要素。可见,各省级政府已将人才资源作为地区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性要素,加强了支持力度。尤其对高层次人才,一般有明确的支持和奖励作为保障。

(四)受到地域限制,但也服务于地方发展需要

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各省级政府发布的政策文本均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围绕地区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等。如甘肃省发布的《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强调,“要立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做出重要贡献”;陕西省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强调,“坚持教育大省地位不动摇、教育强省战略不动摇、教育富民方针不动摇,努力将我省建成高等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

三、国内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比较分析

2017年9月,我国正式确认并公布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及学科名单。共有42所高校位列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本文选取其中的32所高校,对各样本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形成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社会网络分析图谱(见图2)。

对样本高校建设方案中出现的高频词进行统计分析,过滤无意义词汇后,得到表2。

(一)建设目标“三步走”战略

样本高校的建设目标普遍分为短期目标(2020年)、中期目标(2030年)以及长期目标(2050年),各高校的建设目标普遍呈现出以下特点:近期目标一般是到2020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基础;中期目标一般是到203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总体上呈阶梯状分步式发展。[3]总体而言,各高校在“三步走”的战略下,均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与方向,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了自己的建设目标。

(二)建设内容“九大板块”全面覆盖

各高校的建设方案都是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发展等9个方面做出规划。[4]其共同特征是:

1.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对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分析,构建了具有高度共性特征的社会网络分析图谱(见图2),“学科”“建设”作为各方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处于各关键词的中心位置。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着重分析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未来规划,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要抓手,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为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服务。

2.以“一流人才”引育为关键要素。“创新”和“人才”也是建设方案的关键词,“人才”与各要素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可见,各高校均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相关工作,既包括引进高水平人才,也包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凸显了我国一流大学对中青年教师未来引进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我国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综合素质发展以及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视。

3.以加强“科学研究”为重点突破口。由词频分析(见表2)可知:“科研”“学术”“特色”等关键词占比较高,可见各高校普遍重视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健全产学研体制机制,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学校改革,倒逼各类评价机制改革,从而完善保障机制。如:清华大学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全面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改进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国防和军民融合等重大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尖端科研创新为牵引,以科研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打造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

(三)组织保障简明且注重实效

各高校的组织保障内容更加具体且实际,为“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提供了全面的制度保障、资源保障,比如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关键词“机制”“体系”,主要涉及管理体制机制、自我评价调整机制、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普遍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加强管理领导,优化管理体系。各高校注重顶层设计与规划,注重建立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二是完善自我评价调整机制。提倡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依照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相关工作,调整现有评价机制,并对自我评价机制做出相应的完善。多所高校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专门描述了绩效评价机制。三是优化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各高校面向社会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同时全面提高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效率,从而做到科学合理地配置学校各项资源,使人、财、物的结构达到最优化,加强远期战略规划。

四、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构建学科治理体系

高校要对学科建设及规划做出系统设计和整体布局。学校加强学科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学校要结合国情、校情,立足现状并面向未来,对学科建设及治理体系做出整体布局,对拟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给予大力支持和系统规划,分析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科发展做出精准定位,并深入分析该学科未来的生存空间。院系要打破原有壁垒,有机合作承担学科建设的具体工作,使学者、政府、社会、市场充分参与,作为学科治理的主体共同参与学科建设。

(二)将创新思维贯穿“双一流”建设全过程

高校要结合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以创新思维设计创新评价体系,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推进科研创新,形成追求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氛围与学术环境,让学者、教师、学生广泛参与“双一流”建设,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全面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

(三)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应坚持特色战略、产学研联盟战略、人才战略、平台战略。协调好学科建设与学院建设、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探索行业“卡脖子”技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广泛吸纳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建设科研创新平台,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贡献。

(2022年第22期 总第574期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学校办公室(政策研究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4166am金沙信心之选
版权所有©4166am金沙信心之选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